机器人将取代8500万个人类岗位?是马云太天真,还是马斯克太谨慎?
2021-03-19 10:42:22


今年的牛年春晚,最令人记忆深刻的一个节目当属《牛起来》,节目中的“机器牛”整齐划一、完美契合人类舞蹈动作的表现实在令人耳目一新。



这不是第一次在春晚上看见机器人的身影了,早在2016年机器人就以伴舞的身份登录春晚——540台机器人为歌手孙楠伴舞《冲向巅峰》,在当年也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


机器人的智能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高速成长,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老套却永远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:机器人何时会取代人类?


马云VS马斯克

谁对谁错?


2019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马云与埃隆·马斯克进行了历史性的“双马会”,两人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。



两人的观点似乎非常两极分化:


马斯克认为,人工智能可能会是“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风险”,且人工智能会使几乎所有的工作失去意义;而马云则非常乐观地表示,“不觉得AI是一种威胁,人类有心,比机器更聪明”。


谁对谁错还要交给未来,但争论之中的核心问题是:机器人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?



据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显示,到2025年,“机器人革命”将使8500万个人工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,其中管理和数据处理中的常规或体力劳动受到的威胁最大。


报告还统计了截至2020年10月,当下有大约33%的工作是由机器处理的,但到了2025年,这个比例将升至50%。


然而,有很多无良媒体借机炒作,大肆宣扬“机器人末日”的氛围。但事实并不然,报告同时指出:新技术和自动化推进,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,将为人类创造9700万个全新的工作岗位。


由此可以见得,机器人和人类并不一定是互相竞争、互抢饭碗的关系,而是通过机器人和人之间产生的人机协作,给人类提供更高效、更便捷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


而协作型机器人,就是为了符合这一目标而诞生的。


协作机器人

有哪些解决方案?


新冠疫情的肆虐给全球制造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,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:供应链竞争白热化、全球自动化浪潮的推进,都让协作机器人在工业中崭露头角,甚至是颠覆产业。


从行业调研数据来看,GGII数据显示,2019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2.55万台,市场规模44.1亿元;从2014年到2019年,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速为50%,预计到2027年,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接近56亿美元。



更深层次的是,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中,将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放到了核心地位,打造“智能制造”一度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头。通过拉动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,成了国家乃至世界的布局热门。


然而,价格昂贵、生产周期长的传统工业机器人,逐渐无法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;同时由于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,导致产线变化频率变高,传统机器人无法快速适应产线变化这些问题,也让大型企业感到困扰。



相比于传统笼式机器人,协作机器人更注重人机协作效应,轻量化、便携化、快产出、低成本的特点让协作机器人脱颖而出,目前在3C电子、汽车及零配件制造、家电生产等多种领域已有相当程度的应用。


机器人应用

比想象中更简单?


以汽车车灯为例,在制造过程中,锁螺丝是一项繁复而又机械性较高的工作,且对精度要求也不低。



在其他车身的大部件中固然可以采用传统机器人,然而车灯作为小部件,大型机器反而受到了制约:


如果采用传统笼式机器人,首先占地面积大、成本高先不谈,人机之间的互动也被围笼所阻隔,且传统机器人由于体型和设计方面,其活动范围受限。而纯人工装配又耗费大量人力成本,且效率不高。


而协作机器人则避开了这些问题,现在智能化工厂中,主流做法是将锁螺丝(包括热铆或吹钉等)的过程交由协作机器人完成:上件后只需开动机器人,就会由协作机器人来完成锁螺丝或吹钉等工作,在此期间人力可完成其他任务如装配等,设置正确的工序和时间时,机器人和人力之间可以达成一个较为和谐的节奏。



此外,车灯行业的高速迭代也是值得探讨的难点之一。产品的更新势必会带来产线的变动,甚至对整个流水线都会产生影响。而协作型机器人几乎都有便捷、轻量化的特点,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机械臂的组装,而应用程序可视化也让编程的门槛也不再那么高不可攀。



基于此特点,协作机器人能够有效、快速地适应产线的变化,根据不同需求做出改进和调整,始终保持高效,同时让中小型企业也能提高效率和收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