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网再发声:持续推动升级版“限塑令”落实
2021-03-19 10:51:42

2020年1月19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生态环境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,并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落地实施。



截至目前,所谓的“禁塑令”已经正式实施了3个月了,越来越多的商超、店铺停用一次性塑料制品,使用可降解塑料袋、纸吸管、环保编织袋等替代产品,塑料生产企业转型和替代产品研发不断加速。


可降解相关的产业股价也从去年一路“高歌猛进”到现在,不少企业也在其中发现了新的商机。



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,纸吸管、可降解包装袋并非是市场和消费者完全认可的产品。



一小部分商家在尝试之后,由于成本和体验等各种原因,又换回了塑料制品,还有更多小商超依旧“我行我塑”。


人民网3月15日发文表示,治理塑料污染是一个长期的、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。具体原文如下:


塑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,我们在享受塑料带来的便利的同时,也在承担着“白色污染”满天飞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侵害。研究显示,塑料制品在土壤中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也无法降解,还有可能污染水体,甚至分解成“微塑料”,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。


我国一向高度重视塑料垃圾的环境影响,也是较早发布“限塑令”的国家之一。早在2008年6月,我国就开始施行“限塑令”,通过价格杠杆,提高塑料袋的成本,从而激发和培养公众环保意识,成效有目共睹。


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,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%下降为目前的3%以内。2008-2016年,超市、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/3以上,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,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。对于建设美丽中国、应对气候变化,“限塑令”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
不过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,逐渐习惯塑料袋付费制度,价格杠杆作用有限;替代产品推广应用存在不足;电商、快递、外卖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等因素,都导致塑料制品消费量快速上升,造成新的资源环境压力。


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,天蓝、地绿、水净,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,是其中的内涵。而治理“白色污染”,正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、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对“白色污染”治理力度不断加强,升级版“限塑令”实施,为相关工作增添了更多底气。


当前,各地各部门都在着力推进升级版“限塑令”的落地实施。比如,河南以量大面广、广受关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、一次性塑料餐具等为重点,分区域、分品种、分阶段禁限;江西分阶段、分领域、分区域禁限塑,提高公众知晓率;与塑料相关的主要行业协会发出联合倡议书,全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响应,做好“限塑”工作。


然而,治理塑料污染是一个长期过程,难以一蹴而就,必须持之以恒。


一方面,要从塑料制品生产、流通、使用、回收、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着手,源头增加绿色供给,推广应用替代产品;过程形成监管合力,严堵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;末端规范回收利用,形成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系统,旗帜鲜明地大力推进,让“限塑令”落到实处。另一方面,推进“限塑”要兼顾可行性,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便利的平衡点。

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,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政府要行动起来,做好引导与监管;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,走绿色发展之路;公众要积极参与,践行绿色生活方式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。


只有这样,循序渐进,有序开展,我们才能更好应对“白色污染”带来的挑战,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

有从业人员认为,国家将进一步收紧在可降解塑料方面的政策,可降解相关的产业在受到更多限制和挑战的时候,也会迎来一波更大的发展。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